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发布时间:2020-04-16
分享到:
浏览量:
车海彦1,吴翠婷2,符瑞益1,温衍生1,叶莎冰1,罗大全1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检测监控重点实验室 海南儋州571737
2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摘 要 槟榔黄化病是槟榔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如何快速检测该病原菌是防治该病的重要基础。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海南感染黄化病的槟榔花苞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约1.2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较、系统进化树构建及iPhyClassifier分析表明.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植原体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组(16Sr I组),且为该组中一个新的亚组,即G亚组,现将其暂命名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nut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
关键词 槟榔黄化病;植原体;16Sr DNA;分子鉴定
doi10.3969/j.issn.1000-2561.2010.01.016 中图分类号s432.1
槟榔(Areca cathecu L.)是中国四大南药(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之首,药用价值很高。槟榔产业是海南省热带作物产业中仅次于天然橡胶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自1981年,在屯昌发现槟榔黄化病以来,琼海、陵水、万宁、三亚等地的槟榔种植区相继开始发现黄化病的危害,发生情况逐年严重,发生地点和面积也不断扩大.大量槟榔植株黄化死亡,严重影响了海南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俞浩等调查认为万宁、屯昌的槟榔黄化病是由缺钾引起。金开璇等通过电镜观察发现海南槟榔黄化病病株的输导组织内存在类细菌(Bacteria—like Organisms. 简称BLO)与类菌原体(Myco plasmalike organisms,MLO)菌体,初步认为海南槟榔黄化病是由BLO与MLO复合侵染引起的。在此之后,罗大全等通过电镜观察、抗菌素注射诊断、PCR技术检测.证实海南槟榔黄化病是由植原体(原称类菌原体)引起,但未见从分子水平等方面对其分类地位研究的报道笔者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田间采集到的表现黄化症状的槟榔植株进行植原体16S rDNA的克隆、测序,明确其分类地位。以期为槟榔黄化病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为探索该病害的防治奠定基础。
原文详见下方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