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巢式PCR对海南槟榔(Areca catechu L.)黄化病的初步检测
发布时间:2020-04-15
分享到:
浏览量:
周亚奎,甘炳春,张 争,隋 春,魏建和,杨 云,杨新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兴隆 571533;
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兴隆 57153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
摘 要:通过对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的研究,初步确定其病原物,对开展后续研究及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利用巢式PCR方法,对在海南3个市县采集的28个黄化病植株的不同组织进行了植原体检测,结果表明:在2个市县9个槟榔黄化病病株叶片中检测到了植原体,而在根和茎中没有发现植原体。将扩增片段克隆后测序得到1249 bp的完整植原体序列。利用MEGA3软件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源性聚类发现其属于翠菊黄花组B亚组。初步判断发生在海南的槟榔黄化病是由于植原体引起。
关键词:槟榔;黄化病;植原体;巢式PCR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0-1133
槟榔(Areca catechuL.)是中国四大南药之一,海南第二大经济作物,年产值达20亿元左右。槟榔在印度等国也大面积种植,全世界种植约56万hm。槟榔果不仅是咀嚼嗜好品,而且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槟榔黄化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发病初期,植株下层2~3片叶叶尖开始黄化,黄绿部分分界较明显,后逐渐发展至整片叶黄化。经调查发现,旱季为症状表现最明显的时期(海南旱季为12月—翌年6月),而雨季来临时,症状有所缓解。发病植株花苞变小或不能展开,提早枯萎,少量结果,但果实变小,品质变差,基本没有商品价值。海南省最早于1981年发现槟榔黄化病,现已有超过20%的槟榔受害。迄今没有有效的防治手段来控制病害发生发展,一旦发现只能成片刨除已成株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结果株,损失非常严重。鉴于槟榔黄化病严重影响了槟榔种植生产,从发现槟榔黄化病至今,各国学者即开始其病原鉴定研究。经过研究发现,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病原菌被排除,而最有可能导致此病害的病原为植原体。印度通过电镜观察,在槟榔黄化病病株筛管细胞中发现了植原体,由于当时病原检测技术限制,没有得到病原植原体的分离物及其基因序列信息,还无法对植原体的分类及致病机理等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的研究也未见报道。2007年意大利的Charith等针对植原体病原对印度的槟榔黄化病病株进行了PCR检测,结果并未检测到植原体的存在。针对中国的槟榔黄化病,海南的罗大全等研究较早,并于2002年对其进行PCR检测,得到980bp的植原体序列,于2009年提交1200bp序列。笔者拟利用巢式PCR检测海南槟榔黄化病病株中植原体的有无,分析不同产地槟榔黄化病病株中是否均存在植原体,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病原与病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奠定基础。在采样地点和时间的设计上采取了多地点、长时间采样检测,对结果综合评估,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
原文详见下方附件:
利用巢式PCR对海南槟榔(Areca catechu L.)黄化病的初步检测032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