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食用槟榔及药用槟榔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对比研究学成分的含量
发布时间:2020-04-01
分享到:
浏览量:
贾哲,韩婷,刘欢,高岩,李向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2488)
摘要:目的:研究食用槟榔及药用槟榔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磷钼钨酸/干酪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分别测定药用槟榔饮片、食用槟榔中槟榔碱和鞣质的含量,并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主要成分的含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针对槟榔碱和鞣质的含量,药用槟榔3种制品均与食用槟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食用槟榔中槟榔碱和鞣质含量均明显低于药用槟榔。食用槟榔及药用槟榔可以进行区分,但无法对药用槟榔的不同炮制组进行区分。结论:被认定为一级致癌物的食用槟榔中槟榔碱和鞣质成分的含量明显低于药用槟榔,因此,针对毒效成分含量更高的药用槟榔饮片,其是否会对人体造成潜在性损害的问题应得到重视。
关键词:食用槟榔;药用槟榔;槟榔碱;鞣质;主成分分析;含量;多元统计分析;方差分析
基金资助:2015年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No.201507004),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自主课题(No.2016-JYBXS061)
槟榔(ArecacatechuL.)为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原产马来西亚,主要分布于亚洲与美洲的热带地区,中国引种栽培槟榔已有2100多年历史,主要种植在海南和台湾两省,另外在广东、广西、福建及云南部分地区也有少量栽培[3],其主要加工地为湖南省。目前根据全球嗜好槟榔人群食用槟榔习惯,可将食用槟榔分为两种:鲜槟榔,有文献报道,印度和中国台湾是世界槟榔鲜果的最大消费国和地区,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也是主要消费国。世界各地食用鲜槟榔的方法也有差异:在台湾和海南,食用方法多为将七至八成熟的鲜槟榔果切成几瓣,用荖叶包着白灰混在口里嚼;在泰国和柬埔寨的山地部落则常在槟榔中加入丁香和桂皮;而在印度,槟榔里可能会包着小豆盏、果子冻、食糖或磨碎的椰肉。干槟榔,即鲜槟榔用石灰水浸泡后用强碱性、刺激性强的香精、香料等特殊处理,也有采取熏烘法加工的槟榔干。咀嚼干槟榔是一种传统习俗,主要流行于南亚地区、南太平洋地区、南非地区以及中国湖南、广东、江西等省。
原文详见下方附件: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食用槟榔及药用槟榔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对比研究.pdf